二戰歷史歐洲武術 — 《戰或亡》與《完全戰鬥》

Aquila Formosa
Mar 21, 2023

--

《戰或亡》和《完全戰鬥》中的格鬥刀附圖。

作者/ Author:王人俊/ Ralph Wang

228連假期間,我們研究了兩本二戰時期的軍用格鬥術教範:《戰或亡(Do or Die)》和《完全戰鬥(All-in Fighting)》。前者是兩次大戰的美國海陸教官貝德爾( A.J. Biddle)的作品,初版寫於1937年,1944年出二版;後者則是英國突擊隊教官威廉·費爾貝恩(William Ewart Fairbairn),1942年出版。費爾貝恩也是特種部隊SAS制式裝備F-S格鬥刀的設計者。

兩本書封面上的作者都只有一人,但他們實際上更接近軍方團隊的總負責人,書中也不諱言提到其他團隊成員,兩人在軍事史上的影響性無需贅言。這兩本書關聯頗深,都受費爾貝恩更早的系統《防禦道(Defendu)》影響,但這兩本書的風格差異甚大。《戰或亡》寫法是傳統的論說體,《完全戰鬥》則像是一本條列式操作手冊。

在刺刀術,格鬥刀與徒手格鬥三個範疇中,《戰或亡》只列出了有限的技巧,而《完全戰鬥》列出了多達50種技巧,但是費爾貝恩在前言表示,學員不用學會所有技巧,應自行選出約10種技巧練熟。這段前言對於了解類似軍用教範很有幫助。相信很多讀過一些羅列大量技巧的軍用教範的人會有疑問,在表定的軍事訓練期間其實不太可能熟練所有技巧,《完全戰鬥》的前言一定程度回答了這個問題。

連假後,與成員介紹二戰英美的格鬥刀教範。

作者背景對教範的影響非常顯著。貝德爾是早期奧運擊劍的重要推手,也是當時拳擊界的要人,《戰或亡》的刺刀術和格鬥刀便是簡化的擊劍系統。必須特別注意,《戰或亡》的刺刀術是把刺刀和步槍當成一把長柄刀(註)使用,教範強調本系統主要的攻擊手段是使用刺刀刀刃,對敵人進行快速的手部切割(本教範主要搭配 M1905 刺刀,刃長40公分以上。),伺機斬切喉嚨,刺擊和托擊是次要的環節,這與台灣人一般熟悉的刺槍術手法有極大的差異。格鬥刀部分是直接手持 M1905 刺刀,一樣是以快速的手部切割作為主要的攻擊手段,伺機進行軀幹刺擊。也由於刀刃較長,《戰或亡》的格鬥刀部分包含了刀刃格檔動作。

《戰或亡》的刺刀架式與一般常見的手法不同,是為了便於進行斬切調整的動作。

貝德爾團隊訓練過的美國海陸推估超30萬人,書中羅列不少美國海陸使用刺刀作為格鬥刀的紀錄,其中一個案例是在尼加拉瓜擊退手持開山刀的約20名攻擊者。美國海陸的駐守範圍並不只限於兩次大戰的交戰區,也包括中南美洲等地,在戰間期也有海外駐派,書中也提到許多駐派地有公開攜帶刀械匕首的文化。士兵的勤務並不僅限於在大規模戰場上和敵軍廝殺,也包含住民地治安維持、敵後滲透等。必須考慮到真實士兵勤務的多樣性,許多教範中的技巧才有意義。

《完全戰鬥》展現了非常不同的樣貌。費爾貝恩先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值勤並培訓警察,而後在二戰期間為英軍培訓特種部隊,有豐富東方武術背景。至少能確定他會某種中國北方拳、楊心流柔術,也得到嘉納治五郎發的柔道黑帶二段證書。據一些資料描述,費爾貝恩身上布滿處理街頭暴動與持刀襲警事件留下的傷痕。作為前警隊教官,他的街頭背景反應在書中。書中沒有什麼正面對抗性的技術,基本都是襲擊、被襲擊,逮捕或逃跑的狀況。《戰或亡》至少還保留一套簡化的攻防系統,《完全戰鬥》只有針對特定情境的快速反應。

英軍突擊隊員手持 smatchet ,這款砍刀因不再是制式武器而不像F-S格鬥刀那麼有名,但據使用者表示設計還是很不錯的。目前有少數刀具廠生產復刻品。

《完全戰鬥》的格鬥刀採用作者研發的F-S格鬥刀和 smatchet 砍刀,後者是開山刀與菲律賓Bolo刀的混合,因日後退出了英軍制式武器行列而罕為人知。格鬥刀部分同樣是單純的襲擊手法,只有一些基本攻擊與要害介紹。作者尤其強調快速拔刀的技術必須勤加練習。

聲名遠播的英軍F-S格鬥刀,注意此刀雖然是以刺擊為主要攻擊手段,但是它可以,而且確實在教範中被要求用來進行切割攻擊。

《完全戰鬥》的步槍與刺刀術部分是由威爾布吉(P. N. Walbridge)上尉編寫,與《戰或亡》完全相反,它只有一個動作,就是將槍平舉腰間,突襲敵軍刺向胃部,書上理由是這個姿勢的刺擊最難格檔,而且可以避開上半身的裝具。如果一次沒能致死,拔出來再刺一次,此外只有一個近身時的托擊,這就是它刺刀術的全部內容。《完全戰鬥》附圖畫的應該是 Pattern 1907 或 Pattern 1913 劍刺刀 ,刃長均為55cm。二戰後期由於資源匱乏,英軍還大量採用多款製作簡易的長刺型(spike)刺刀。

暫且不談英軍刺刀與刺刀術的演變,只論教範本身,我們看到了典型的「器同用異」的現象。《戰或亡》與《完全戰鬥》中的刺刀都有著長刀刃,但兩者的使用技法大不相同。器物是兵器技術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使用相近的兵器的不代表用法相同,這是做HEMA研究非常重要的認知。

一些影視作品對現代軍用武術有浪漫化的想像,例如「簡單強大的超級必殺術」等。不過正如《完全戰鬥》的前言指出,本書並沒有否定拳擊、摔角甚至橄欖球等訓練對提升戰鬥能力的價值,有這些寶貴經驗,訓練成效當然也更好,但是他們不可能讓一個熱兵器時代的士兵先去打幾個月的拳擊或摔角,他們需要設計在軍方安排的訓練時數內,可以提升士兵戰鬥能力的方案。

HEMA 的開端,會從14世紀初的I.33劍與小圓盾術抄本算起,這是已知的第一本文獻。至於 HEMA 最後的時段則會隨著時間發展不斷往後延伸。作為決定現代世界秩序的二戰歷史一部分,歐美的二戰格鬥教範也是國外 HEMA 研究的對象。

兩本二戰軍用格鬥術的封面,如果想從中找到什麼高深武技那你會失望,但作為研究資料,其價值非常可貴,而且一部分正好與它沒有高深武技有關。

近代文獻研究上有許多方便之處:文獻時間明確,同時期資料繁多,橫向或縱向研究都有更多素材;同時書寫和印刷日趨容易,武術教範有更多細節,這對還原作者的想法有很多幫助。如果謹慎使用,這些知識甚至可以有助於推敲更早期的武術文獻。

這兩本軍用格鬥教範都是速成的技巧,如果你目的是想找到什麼超必殺技,那可能會讓你失望。但是如果想要研究歷史上的軍用格鬥術,或是一些武術與背景環境的交互演化,時間限制下的教學系統設計等,這兩本教範中提供極多珍貴的研究資訊。篇幅所限,這篇只是簡單的概說。其餘有價值的資訊,我們會不定時分享。

註:bayonet 一詞指涉任何裝在槍口的格鬥部件,可能是刀、劍和尖刺,固定後並不一定當成槍矛,有些劍刺刀( sword-bayonet )本身刃長度便足以當成單手劍使用。二戰的美軍 bayonet drill 就不是「刺槍術」,而是長柄刀。

--

--

Aquila Formosa

Aquila Formosa是一個歷史歐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簡稱HEMA)的練習與研究團體。目前主要研究項目為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武術,以日耳曼系統為主,同時會旁及部分Fiore系統,同時也會練習19世紀的英式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