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Rapier?
作者/Author: Tai Lee, Jane Tsao
或許是因為以16、17世紀為背景的影視作品,相對其他時期比較少,所以中文圈對Rapier的資料整理得不多,不過,清楚解釋Rapier到底是什麼,只把它的外型和物理特性講一遍,是不可能足夠的。畢竟,不論古代、現代,任何一種兵器都不可能獨立於它所處時代而獨立存在,要了解Rapier到底是什麼,就必須從它所處時代的軍事傳統、社會文化、乃至流行時尚,做全方位介紹與解析。
Rapier是一種主要流行於16、17世紀的雙刃隨身劍,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宗教戰爭之中,例如奠定現代國際政治基礎,不論是以任何時代標準都格外血腥的的30年戰爭(1618–1648年,Thirty Years’ War),以及荷蘭對西班牙因宗教與民族主義而起,一路從歐洲本土打到海外殖民地,連台灣也被波及的80年戰爭(1568–1648,Eighty Years’ War)。
總之,Rapier流行的時代,是一個現代國際體系開始形成(外交談判變多)、軍事上火炮開始普及(全身板甲變少),社會生活上因為海外探險,所以物資豐富度大增的時代。這是一個不論在政治、軍事、社會結構,乃至於流行時尚上,都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時代。
Rapier是時代背景的產物
16、17世的戰爭形態,與14、15世紀的中世紀晚期有非常大的不同,在火器尚未普及的時代,戰鬥是一門需要長時間訓練的「技藝」(art),一個合格的戰士,從小就要學習摔角、游泳、騎馬、使用各種長短兵器,在穿著板甲的情況下協力戰鬥。在這樣的環境下,中世紀的戰鬥形態,大多是小規模的團體戰,由受過良好訓練的武士(可能是騎士或傭兵)來完成。
換言之,中世紀的戰士,是一群擁有足夠財富,受過充份訓練,而且經常擁有貴族身份,最主要的義務就是戰鬥的專業武士。
但在火器出現後,一切都變了。
這其實是個長達數百年的歷程。火藥的配方與應用,早在中世紀早期就有記載,之後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直到它被裝進炮管、槍管裡,對戰場上的戰士才能真的造成威脅,而此時已是14世紀,歐洲各地,特別是義大利北部與德國境內的政治勢力已發展鞏固,國王、公爵、領主們蓋起了堅固的堡壘,開始有財力僱傭規模更大、作戰時間更長的傭兵集團。中世紀那種規模較小(一般來說不超過數百人),由騎士進行的小規模戰爭,逐漸變成動輒就動員數千人,由威力驚人的大炮打前鋒,再由裝備著長槍(pike)、戟(helberd)、巨劍(great sword )等戰場兵器的步兵組成陣型彼此屠戮的作戰方式取代。
但即使貴族在戰場上的重要性大不如前,他們仍然頻繁地投入戰爭,而且從不吝於在公開場合展示自己有受過完整的戰鬥訓練,隨身攜帶武器正是展現這一點的最好方法。此外,當時的社會文化,也期待一名受過完整教育的人,應該要隨身配戴劍、匕首等武器。
而Rapier,正是當時最流行的隨身配劍,它經常和匕首一起同時配戴。
義大利文藝復興詩人Baldassare Castiglione在他的名著《Book of the Courtier》(直譯:廷臣之書)之中,就直接明白地寫道:
「廷臣真正的原則與天職,應該是武裝。」(The principal and true profession of the courtier ought to be that of arms.)
因為武裝不僅可以在戰場上派上用場,在處理紳士們的紛爭,也就是決鬥的時候也很管用。
布衣上陣:文藝復興時期的決鬥
為榮譽決鬥的歷史起源早已不可考,但至少在15世紀,以決鬥來解決司法糾紛的制度已相當完善。雖然各地的細節有所不同,但在歐洲,15世紀以後正式的法庭不論是事前許可,還是事後承認,都認可紳士之間,可以藉由使用當時常見的武器來決鬥,作為解決雙方紛爭的方式。
在中世紀晚期,決鬥者多半會穿上盔甲,使用騎槍(lance)或劍來戰鬥。但隨著流行時尚的改變,時至16、17世紀,越來越多人在決鬥的時候,或許是為了展現勇武,也或許是迫於同儕壓力,抑或是因為早已遺忘了盔甲,選擇只穿布衣上陣。
15世紀末的大師Pietro Monte就曾在他1509年出版的武術書《Exercitiorum Atque Artis Militaris Collectanea》(Collected Martial Arts and Exercises,直譯:武術與運動全集)就曾痛斥,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決鬥時不穿盔甲。這樣的觀察與評論,其實就從側面顯示,從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由於戰爭形態的改變,直接影響了決鬥的形式,以及當時流行的隨身武器,也就是Rapier的使用方式。
一切都怪萬惡的火炮!
與在戰場上戰鬥相比,決鬥發生的情境相對更為單純,因此所需的技巧形態有所不同。15、16世紀的武術書,雖然仍記錄了大量可以同時應用在戰場以及決鬥中的技巧,但一種新的,特別為應付決鬥而發展出來的技術系統,也開始逐漸成形。
「因為火炮這種糟糕的現代發明,古老軍事榮譽留給我們的,只剩下決鬥了。」(Because of the diabolical modern invention of artillery, all that remains to us of the good ancient ways of military honor is the duel.)
16世紀劍術大師Camillo Agrippa曾在他的手稿中如此表示。
Camillo Agrippa是一位生活在16世紀羅馬的劍術大師、工程、建築師以及數學家,他在武術書中記載了大量刺擊的應用,以應付當時習武人必須在無裝甲的情況下所面對的衝突。這種新型的武術體系,因為在寫作時,使用了文藝術興時期流行的幾何學、數學方法,而且更能展現習武者的勇武,所以非常受貴族階層的歡迎。
所以,Rapier到底是什麼?
Rapier這個詞,原於西班牙語espada ropera,直譯成英語就是dress sword,意思其實是「紳士的武器」,最早在文獻中,是用來指稱在非戰爭場合中,穿戴在身上的配劍。換言之,比起在戰場上作戰,Rapier更需要應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自衛、保衛榮譽的決鬥,以及在他人面前宣告自己「習武者」的身份。
在這樣的前提下,為了因應平時不穿盔甲的自衛、決鬥,Rapier變得比從前流行的隨身武器更加細長,以便在穿著日常服裝的情況下更容易攻擊到對手,為了在不穿手甲戰鬥時有效保護手部,它的護手結構變得更為複雜,而且因為它是一種在非戰爭的情況下,也要隨身攜帶的兵器,除了功能性之外,它還必須兼具裝飾的功能,在展示配戴者的練武習慣之餘,也揭露他的財力、時尚品味、家族傳承等複雜訊息。
所以,當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走在街頭,看見另一個人腰間配戴著Rapier,立刻就可以從Rapier的款式,判斷出此人的練武習慣、習武流派、財力,乃至於個人品味、職業等訊息。對於一位15、16世紀生活在歐洲的人來說,Rapier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是一種社交工具。
Reference
Boorman, Devon. Introduction to the Italian Rapier: A complete curriculum for training and fencing with the Italian rapier. Chicago, Freelance Academy Press, May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