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Feder?一種因為誤會得到美麗名字的練習劍

Aquila Formosa
12 min readMay 19, 2022

--

作者/Author: Ralph Wang
編輯/Editor: Jane Tsao

什麼是Feder?

Feder,發音類似「飛的」,也稱作Fechtfeder、Federschwert。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劍術練習器材,主要用於歐洲長劍上,但是也有少數例外。也有現代廠商製作中世紀單手劍的練習用feder等品項。

它的現代常見外型為:一個收窄,用來作為劍身的鋼條,在接近護手處有一塊放大,被稱為Schilt(即英文的shield,暫譯盾區)的ricasso(劍根無刃段),護手和劍首通常偏大。Schilt、護手和劍首被認為用以平衡重量,使Feder的平衡點(point of balance)類似於真劍,但撞心(centre of percussion)則更遠離劍尖,增加安全性。Schilt同時也被認為有增加手指安全的功能。

Paulus Hector Mair武術書中的Feder,盾區為翼狀,劍身偏向長方體,劍尖是方形。圖片來源:Wikentaner

近代創造的用法

Feder是德文的羽毛或羽毛筆,而Fecht即為德文的Fencing(格鬥,註1),Schwert則是德文的「劍」。因此Feder可以被翻譯成「羽毛劍」或「羽擊劍」。然而,使用Feder、Fechtfeder和Federschwert這幾個名字稱呼這種練習劍,都是近現代創造的用法,並不是這種練習劍原本的名字

使用Feder稱呼這種練習劍的原因說來有趣,目前資料顯示,這是源於1885年英國劍術家兼學者Egerton Castle(埃格頓‧卡索,註2),在他的武術史著作《武術流派與大師:從中世紀到18世紀》( Schools and Masters of Fenc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中,對德文文獻的誤讀。

Egerton Castle是英國軍官,1908年夏季奧運時,擔任英國擊劍代表隊銳劍和軍刀項目的隊長,他同時也是歐洲武術史的研究者。用Feder一詞描述這種練習劍,可以追溯到他的著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Feder之名的由來:兩個行會的衝突

在16到17世紀的日耳曼地區,有兩個武術行會長期對抗,分別是 Marxbrüder 和Federfechter(註3)。這兩個行會經常為了爭奪舉行活動的權利或當地領主的祝福,在各地的市鎮發生言語和肢體上的衝突。這兩個行會間的紛爭,甚至被記錄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例如早期版本的《浮士德》( Faustus chapbook commentaries of 1587 )與《巨人傳》(Gargantua)等。(註4)

照16世紀晚期武術家 Heinrich von Gunterrodt (註5)在其武術書中留下的說法, Marxbrüder 的成員多半出身體力勞動的中下階級,而 Federfechter 多半出身教育良好的中上階層。Federfechter認為他們的知識與技術更好,教出來的學生武藝更加優秀,Marxbrüder僅是成立更早,並取得發布長劍大師(Meister des langen Schwerts)認證的帝國特權而已。

相反的,Marxbrüder 則嘲笑 Federfechter 比起戰士更像是學者,「比起用劍(Schwert),更擅長用羽毛筆(Feder)戰鬥」。 Marxbrüder 嘲笑 Federfechter 的詩句甚至保留到了現代。

Marxbrüder 和 Federfechter 的紋章,Marxbrüder的主保聖人為聖馬可,紋章上可以看見聖馬可之獅,而 Federfechter 的紋章則包含了握住羽毛筆的雙手、持劍的獅鷲獸、長翅膀的雙劍與著甲的雙手劍士。圖片來源:Wiktenauer

一般推測,Egerton Castle可能是讀到了 Marxbrüder 嘲笑 Federfechter 的詩,並且誤以為Schwert專指雙手劍,而Feder 則代表文藝復興出現的新兵器 rapier(字面意思是禮劍,中文也有翻譯成細劍、迅捷劍或刺劍等),以為這是兩個行會的衝突,也包括擅長兵器的不同。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當時德文細劍就叫 Rappier,而 federfechter 成員留下的武術書也包含了長劍、長槍等兵器,不限於禮劍。

而後這個誤解(Feder 為 rapier)被進一步錯誤解讀,被誤傳成「Feder 是指 Federfechter 使用的窄身有盾區練習劍,被 Marxbrüder 用來嘲笑他們不敢拿鈍劍對打」。這就是現代以 Feder 指稱上述練習劍的由來。

至於當時的人怎麼稱呼我們所謂的「Feder」呢?這種形制的練習劍在 1452 年的抄本 Cod.44.A.8 中便已經出現,推測在 1420 年代就已經被日耳曼地區使用;又要再晚 150 年,布拉格 1570 年才成立 Federfechter 行會。那時日耳曼語文獻有個名詞 Fechtschwert,意思非常單純,就是練習兵器格鬥用的練習劍,這可能就是當時人們使用的名詞。

蘇黎世國立博物館(Landesmuseum in Zürich)的三把Feder,其劍身往劍尖處澎大成拉長的水滴狀。圖片來源:Hroarr

拿起Feder,你就是鍵盤戰士?

趣味的是,Federschwert(羽毛筆劍)一詞,本身是早在文藝復興時代便被文學作品使用,通常用來描述某人「用羽毛筆戰鬥」,意思類似現代人的打筆戰或鍵盤嘴戰。而 Federfechter 一詞也經常用於指稱新教作家。甚至直到現在,德國、瑞典、比利時等地,仍然會 Federfechter 一詞指稱擅長筆戰的人。所以從語源上來說,使用Feder練習,你就是在筆戰。

當然,使用Feder或Federschwert來稱呼這種練習劍,現在已經很普遍了,而稱呼它為Fechtschwert或是「練習長劍用的練習劍」反而沒人知道你在說什麼。因此繼續使用Feder或Federschwert溝通並無不妥。但是這個基於誤解的有趣起源故事,還是很值得了解的。

Solothuner Fechtbuch上的Feder,有著方形的盾區,幾乎平行的刃,在護手上有chappe(圓弧形的金屬片或皮片,功能有多種推測)。圖片來源:Wiktenauer

文獻中的Feder

Feder在圖像上的證據非常悠久,可以說幾乎貫穿了整個日耳曼武術文獻的歷史。早在15世紀中葉,我們便能看到這種練習劍;而直到日耳曼武術傳統的末期,我們一樣能看feder的身影。它大約從中世紀晚期一路使用到文藝復興,在一些案例中,較長的Feder可能也有被用於雙手巨劍的訓練。Feder不是當時唯一使用的練習劍,木劍(wasters)似乎也相當普遍。

在武術文獻的圖畫中,Feder包含了多種的外型,刃型包括漸窄(taper)和平行(Parallel),劍尖包括圓弧形(rounded)或展開型(flared)設計。Schilt的設計則有方形(square)、展開型(flared)、翼狀(wing)等;劍面則有平面(flat)、脊線(ridge)、溝槽(fuller)等設計,劍首通常是或大或小的圓球狀,但也有淚滴狀(tear-drop-shaped)或其他設計。

Glasgow抄本上的Feder,具有喇叭狀的盾區,劍身疑似有脊線或溝槽,劍首為三尖設計。圖片來源:Wiktenauer

值得注意的是,圖畫上的Feder許多有著寬大的劍身,而非現代常見的窄身設計。另外現代常見的反摺式(rolled)劍尖設計,也基本不見於圖畫和古董。

Joachim Meyer 1568年的武術書中出現的Feder劍身相當寬且薄,現代基本沒有類似的產品。圖片來源:Wiktenauer

現存的古董Feder:數量稀少,像獨角獸一樣珍貴

Feder的主要似乎是日耳曼地區在使用,但是並不限於此,我們可以在英國或義大利發現Feder的存在。例如英國博物館便保存了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於1536年贈送給沃特福德市市長的Feder,此練習劍是表彰該市長在兩年前參與平叛的貢獻。

亨利八世贈送給沃特福德市市長的Feder,是都鐸王朝唯一保存下來的練習劍。比起多數古董Feder都更為華麗。圖片來源:Waterford Museum of Treasures

遺憾的是,現代保存的古董Feder原件十分有限,目前有被記錄參數的只有約不到30把。而保存下來的Feder與文獻的圖畫有著不小差距。在圖畫中,不少Feder有著寬大的劍身,劍面可能有些有脊線或溝槽設計;但古董Feder基本上劍面全都是平面設計,而劍身全都偏窄。同時,圖像中的Feder尺寸差異較大,有些可能類似真劍的尺寸,但其中一些推測可能有140甚至150公分,而古董Feder大多落在130公分附近。

這最有可能是源於生存者偏差:保存到今日的Feder只佔所有古代練習劍的一小部分,因此不見得能反應歷史上所有Feder的特性。

長度:Feder與真劍的最大差異

Feder與真劍有個重要的差異,即為長度的不同。目前的古董Feder其長度多在130公分上下,這也是多數現代Feder的長度。這雖然是長劍這種類型的兵器最長的區間,但多數古董長劍的長度並沒有那麼驚人,而是落在100~120公分之間。

關於這個差異,一個假設是較長的feder會使長劍的技術原則更為明顯,並且增加交劍後黏劍的時間,這對於訓練長劍技術會技術有所幫助。而真劍則要考慮攜帶方便、快速拔取、使用者身高等更多綜合因素。換而言之,多數現代Feder的劍身和劍柄會長於真劍,當我們拿到Feder時,應該意識到這兩著的差異,謹記其作為練習器材的本質。

奇美博物館的兩把長劍,可以看出長度比Feder短上不少,作者拍攝。
MyArmoury整理的古董長劍範例,可以看出長劍的尺寸差異極大,古董和現代Feder多位於其最長品項的範圍。圖片來源:MyArmoury

備註

註1:Fechten、Fencing在翻譯上,必須注意其上下文。這兩個字的原義其實就是戰鬥(Fight),並不限於持械或空手,同時包含了摔角、槍戟、刀劍等所有類型。但有時古代人使用時,是強調兵器格鬥,與空手格鬥對比。而有時則是強調「有技術的戰鬥」、或是「練習戰鬥技巧」。

發展到19世紀時,由於熱兵器的發展,主要會被用於進行兵器格鬥練習的項目,逐漸縮限到刺刀、小劍與軍刀等兵器。而進入奧運的項目主要是幾種刀劍,因此在當年翻譯時,Fencing便被譯為「擊劍」。

因此視前後文,Fechten可以被翻譯成戰鬥、兵器格鬥、武藝、武術訓練、擊劍等多種詞彙。

註2:Egerton Castle(埃格頓‧卡索,1858–1920)是19世紀晚期的英國軍官、擊劍家、作家與古物研究者,他與著名的Alfred Hutton(阿爾弗雷德‧赫頓)上尉為好友,同為19世紀末歷史武術復興活動的成員(此活動與當代HEMA有精神上的傳承,但無直接關係)。他同時也是1908年夏季奧運英國擊劍代表隊銳劍(épée)與軍刀(sabre)項目的隊長。

註3:Marxbrüder意思為「聖馬可兄弟會」,在1487獲得了認證長劍大師頭銜的獨佔權;Federfechter(羽毛武者會)也稱作Freifechter(自由武者會),全稱為Freifechter von der Feder zum Greifenfels(來自格拉芬費爾斯的羽毛之自由武者會),該行會在1570年正式成立,1607年取得與聖馬可兄弟會同等的帝國特權。

該行會的Feder一詞為何意至今尚無定論,一些論點認為,這是源自當時日耳曼地區對於有戰功者或精銳部隊,會在帽子或頭上插上一根羽毛作為榮譽象徵;另一些論點則認為這是羽毛筆,象徵該行會起源於知識工作者階級;另有認為這源自聖維特的信物,而聖維特是該行會的主保聖人。以上幾種說法何者有理,尚待近一步研究。

註4: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印刷小說很多是藉故事諷喻現實,內容經常隱射具體的人事物,類似《老殘遊記》。早期版本的《浮士德》與《巨人傳》均屬這類作品。

註5:Heinrich von Gunterrodt出身貴族階級,受過良好教育。本人態度偏袒Federfechter,因此不能盡信其說法。

參考資料

Walker, Henry. (2017) What is a Feder?
Wassom, Derek Edward. (2016) Some Historical Swiss Swords Examined
Norling, Roger. (2013) The WhatChaMaCallit-Schwert
Norling, Roger. (2012) A Call to Arms
Norling, Roger. (2011) Fechtschwert or a Blunt Longsword
Norling, Roger. (2011) How long should a longsword be?
Norling, Roger. (2011) Sparring sword — Introduction

--

--

Aquila Formosa
Aquila Formosa

Written by Aquila Formosa

Aquila Formosa是一個歷史歐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簡稱HEMA)的練習與研究團體。目前主要研究項目為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武術,以日耳曼系統為主,同時會旁及部分Fiore系統,同時也會練習19世紀的英式軍刀。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