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手炮:清晨的處男與早期火器迷信

Aquila Formosa
15 min readMay 31, 2022

--

作者/Author:曹臻Jane Tsao, 王人俊Ralph Wang

義大利武術團體Res Martialis — Scherma Storica e Medievale在粉絲頁面上分享了一則有趣的資訊,這張描繪歐洲早期火炮的圖片,來自15世紀日耳曼軍事工程專家Konrad Kyeser(孔拉德·基斯爾)的手稿《Bellifortis》(War Fortifications、戰爭中的堡疊,約1405)。

啟發Aquila Formosa撰寫本文的抄本圖片,現存於哥廷根大學。編號為Göttingen 63, fol. 104v

歐洲最早的圖像軍事科技手稿

《Bellifortis》這份手稿十分特別,因為它是歐洲現存最早附有完整插圖的軍事科技手稿。在此之前,中世紀盛期與晚期的軍事科技,文獻紀錄雖然不少,但多半只有文字資料,圖像可謂少之又少;而Konrad Kyeser的手稿《Bellifortis》,則用了180張插圖,詳細記錄包括投石機、攻城錘、移動式橋樑、火砲、火箭、戰車、船隻、水利機械、攻城梯、燃燒裝置、弩和刑具等中世紀晚期軍事設施,是相當珍貴且有趣的一份史料;本書現存完整抄本有32份,其中一本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Bellifortis》的成書歷程也十分有趣,它的早期抄本分別完成於1402至1410年代,當時自稱流亡者(註1)的Konrad Kyeser因參與對土耳其尼科波利斯戰役 (Battle of Nicopolis)失利,被迫回到位於巴伐利亞的故鄉艾希斯特(Eichstätt),這場戰役對他的影響很大,可能是他決定製作《Bellifortis》的動機;尼科波利斯戰役的過程也相當有趣,以後我們會再以專文介紹。

《Bellifortis》抄本中的孔拉德畫像,他在知名HEMA主題中世紀電玩《天國降臨:拯救》(Kingdom Come: Deliverance)中也有登場。主角亨利必須找到被追殺的孔拉德,保護他並請他幫忙製造重力式投石機。圖片來源:WikipediaKingdom Come: Deliverance Wiki

手炮:早期歐洲的火炮

圖片中描繪的火炮,是一種廣泛被稱為手炮(hand cannon)的早期火器,它的結構相當簡單,只有一根金屬槍管,沒有任何擊發裝置,使用時藉由從外部點燃火藥來發射

典型手炮的結構,包括一根槍管,一個把手,有時槍身上還會留有插入木製槍托的套筒,有些則會加上一體成型的金屬手柄。

在操作時,早期的小型手炮可由一個人手持發射,也有由一人固定炮身,另一人在後方點火的設計,後來更發展出木製托架。炮手可以將手炮放在木製托架上,一手固定炮管,另一手以悶燒的木頭、煤炭、熱鐵棒等工具點火。目前已知裝填在手炮中的彈丸,有包括岩石、鵝卵石和箭等,後來球型的石彈成為主流,然後在14、15世紀被鐵球取代。

在後期的手炮設計中,炮身上還出現了後來被廣泛使用於火繩槍、燧發槍上的「火皿」(flash pan,又稱火藥池),以及鑽在槍身側面,而非頂端的點火孔,早期的火皿蓋以皮革製成,後來又改進為金屬製,目的是保持火藥乾燥,以及避免手炮被火星點燃而擊發。

根據前述哥廷根抄本重繪的手炮圖片。圖片來源:HANDGUNNERS

出現在HEMA手稿中的《Bellifortis》

​​15世紀日耳曼武術家Hans Talhoffer於1459年完成的武術手稿​​MS Thott.290.2º之中,除了本人撰寫關於兵器格鬥與決鬥審判的內容外,還大量引用了包括Johannes Liechtenauer的〈歌訣〉(Zettel),以及《Bellifortis》的內容。這種在自己的作品中,廣泛納入他人內容的作法,在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當見,而Hans Talhoffer之所以在自己的武術書中納入《Bellifortis》的項目,一般認為是他希望能讓大家知道,自己也能提供同樣的軍事服務

Hans Talhoffer的手稿中存有大量來自《Bellifortis》的器械。圖片來源:Wiktenauer

關於這張圖常見的迷思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這張火炮圖,經常會看到認為這張圖片是在描繪「出現在歐洲的中式火炮」的敘述,甚至有些英語網站,也表示這張圖顯示的是Chinese fire lance(中式火長槍),但這是其實錯誤的說法。原因如下:

1.中式火長槍(Chinese fire lance)是梨花槍等在宋代誕生的早期火器的翻 譯,它們的設計是在長槍的木桿前端,綁上竹、紙製的短管,然後填入火藥與各種發射物,發射時會往前噴火焰與碎片的原始火器,因為效能不穩,主要是長槍手在觸敵前的附加遠距傷敵手段,有時也被用於對橋樑或建築物縱火,形制上與圖片中的手炮不同

Fire lance是綁在長槍上的小型火器的翻譯通稱,除了中國的款式外,歐洲也有類似的兵器存在。圖片來源:Wikipedia

2.火炮早在14世紀初期(約1320年代),就已出現在歐洲。整個14世紀,歐洲全境都有火炮研究、改進、測試的紀錄,時至抄本誕生的15世紀初,歐洲已累積70年的火炮研發經驗,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支持下,很難論斷當時歐洲人製造的仍是「中式火炮」。

3.如果只看外型,全世界的早期手炮形式都是由一根短鐵管,插在木桿上構成,使用時手持或架在地上發射,你無法以式外型來判斷它是特定形式的火炮,而是需要透過研究實物的細部構造來判斷,而14、15世紀歐洲現存的少量手炮實物,形制已經與中國的手炮有很大的分化

Loshult gun(洛斯胡特炮)是少有的14世紀歐洲手炮實物。圖片來源:Albrechts Bössor

4.現存《Bellifortis》的抄本,所描繪的火炮圖案差異甚大,可見手稿中的插畫只是簡單的示意圖,而不能代表特定手炮類型精確的外觀

5.有些對於這張圖片的誤解,來自於畫中士兵頭上所戴的鐵斗笠,認為斗笠的造型來自中國,但其實類似造型的頭盔,在歐洲同樣存在,而且畫中士兵的罩炮之下,其實還穿著典型的歐式板甲

不同《Bellifortis》抄本中的同一個手炮插圖,可以看出彼此差異甚大,僅是概略的示意圖,不代表特定手炮形制。

這個迷思的起源,可能是來自於對歐陽泰(Tonio Andrade)的史學名著《火藥時代》(The Gunpowder Age)一書附圖的誤讀。在書中,歐陽泰對此圖說明為:「從這幅插圖看來,歐洲的管型火器與同一時期的中國管型火器非常相似,顯然是承襲自中國的火槍。……」。關於此圖是「歐洲的中國式火炮」或「中國火長槍」(Chinese Fire Lance)的誤解均源自於此。

首先正如前述,中國火長槍是指「梨花槍」等,竹或紙製綁在冷兵器長槍前端的短火器,主要是以噴射火焰與碎片等方式傷敵,與圖中的手炮並不相符。歐陽泰的原文僅表明這種管型火器(即手炮)是由火長槍演變而來。

而歐陽泰提到的「與同一時期的中國管型火器非常相似」,指的是西方(包括歐洲及土耳其等)火炮尚未開始大型化、精準化的分化發展。此時全世界的火炮都是相似的手炮類武器,歐陽泰並未指稱這是「歐洲的中國式火炮」。因此,以上兩個說法均屬誤解

《火藥時代》是軍事史改良學派的重要著作,我們手上的藏書是「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所贈。

在Wiktenauer主編Michael Chidester討論《Bellifortis》的論文中更是明確說明,開頭文章的Göttingen 63, fol. 104v手炮插圖,描繪的是早期蛇炮(culverin)。蛇炮是歐洲早期小口徑火炮的分類,視情況可能屬於手炮或小型加農炮。無論如何,此圖都不可能是中國式火砲。

清晨的處男與手炮-說了這麼多,《Bellifortis》到底在講了什麼?

前面提到,《Bellifortis》現存抄本有32份,其中許多份抄本有圖無文,或文字甚少,而且與現代讀者認知相去甚遠的是,這份被認為是歐洲軍事科技最早的圖像著作,其實除了引述自羅馬帝國晚期的作家Publius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維蓋提烏斯)的《De re militari》(論軍事)和匿名著作《De rebus bellicis》(軍事事務),以及13世紀Aegidius Romanus(羅馬的吉爾斯)的《prince’s mirror》(王之鏡)等來源的軍事知識外,還包含許多工程器械,但不少器械被認為過於理想化或不太現實,甚至充滿了魔法、巫術的內容,例如召喚惡魔、魔法戒指、護符、魔法配方、星象等。

Konrad Kyeser在編寫這部作品時,應該是將他所知,能夠讓戰爭勝利的方法詳細羅列在內,從可靠的軍事知識,到各種可靠性不一的工程器械與火炮,乃至「寧可信其有」的魔法。在《Bellifortis》中,一再提醒讀者尼科波利斯戰役的失敗:工事阻礙了法國騎士的進攻;善用戰車(war wagons)可以阻礙土耳其騎兵的衝鋒;如果有這些渡河設備,可以挽救更多撤退的生命;而善用神奇的火炮,可以讓被壓倒性力量包圍的軍隊反敗為勝。

《Bellifortis》中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內容,例如長著惡魔頭部和刀刃的攻城武器。出自Ms. germ. qu. 15

其中最有趣的,是收藏於法國孔蒂博物館(Chantilly, Musée Condé)的抄本​​Ms. 348 (alt 633),在抄本的最後,甚至收藏了從阿爾巴尼亞語翻譯而來的異教儀式與咒語:

這正是12星宿的美麗之處
處男必須在晴朗的早晨被介紹接納
在清晨的第一小時,左手握住那圓形的物體,
用那不協調的半邊身體,右手持火炬
頌念咒語十二次……

在軍事書籍中記錄魔法儀式,在現代人看來不可思議,但對於古代人而言,因為軍事行動伴隨著極高的不確定性,所以在軍事書籍中紀載祈禱、詛咒或其他巫術儀式,其實並不少見

動物造型,嘴巴伸出長刺的作戰車輛,有另一個版本的插圖描繪長刺可以把教堂的鐘樓斬掉。出自Ms. germ. qu. 15

火器的迷信

軍事行動充滿風險,火器的使用也不例外,事實上,早期的火炮在鑄造與使用時,往往扮隨著極高的危險,英國知名歷史學者羅傑.克勞利(Roger Crowley)在其著作《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中,就生動地描寫15世紀鄂圖曼土耳其鑄造廠中,工匠因懼怕鑄造大炮時出意外,找來多名重要宗教領袖,組成「助念團」,而進行祈禱儀式:

鑄造大炮的日子,廠主、工頭和鑄造工人,以及砲兵總管大臣、主監察官、伊瑪目、宣禮員和計時員,全都聚集起來:在「阿拉!阿拉!」的呼聲中,人們將木柴投入熔爐……

……維齊爾、穆夫提、和謝赫們都應召前來,除了鑄造廠人員之外,到場的一共只有四十人……因為熔化中的金屬是容不得惡眼注視的,廠主們會請求坐在離熔爐很遠的維齊爾和謝赫們,一直不停地重複著這句話:一切權力和力量歸於阿拉!……

……領頭的鑄造工向維齊爾和謝赫們說:「請以真正信仰的名義,向銅的海洋中投入一些金銀幣,做為施捨!」

歐陽泰(Tonio Andrade)在《決戰熱蘭遮》(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一書中也曾提到,熱蘭遮城內的荷蘭軍民,曾親眼目睹了鄭成功的軍隊,在啟用打撈上岸的西式大炮時,所舉行的盛大儀式:

他們首先焚燒祭品,然後傳來一聲鑼響……不久之後,巨型火炮也突然開始一齊開火,這不是一場軍事行動……

這是一張,呃……我已經不知道他在畫什麼了。出自Ms. germ. qu. 15

科技就是魔法

在古代,科技和魔法經常被視為同一件事,不僅是群眾這樣看待,從事相關工作和研究的人自己也經常是這樣看的。在他們心目中,科技和魔法,煉金術和化學其實都是相同的,就是一種技術性的知識。工程師、醫生、哲學家、魔法師、煉金術師在以前往往是同一個人。

我們可以站在古人的角色想像一下:在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前,魔法和科技也看不出來有什麼區別,它都是一套操作程序,有時候會成功,有時候會失敗,經驗上有些方法會比較容易成功,僅此而已。

在火藥登上歷史舞台的早期,因為其巨大的爆炸與聲響,在人類的心中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也由於火炮製造與使用的危險性,伴隨著的迷信也格外多樣化。Konrad Kyeser不是一個創新的作者,在《Bellifortis》中的內容多是整理自其他文獻,然而透過此書,我們可以一窺15世紀初期的人看待軍事、科技與魔法的方式,對那個消逝的古老世界有更多一分地了解。

註解

註1:Konrad Kyeser在《Bellifortis》中自稱為流亡者的原因,主要有兩說。一是他在很年輕便出外求學和工作,直到十多年後才重返家鄉,「少小離家老大回」;二是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Sigismund von Luxemburg (西吉斯蒙德)的衝突,原因可能是在尼科波利斯戰役失利後,Konrad仍堅持效忠被罷黜的 Wenzel I (文采爾一世)有關。這兩個學術上的假說在本文暫不討論。

Reference

書籍
Lang, Benedek (2019). 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Medieval Magic. Budapast: Routledge.

陸大鵬(譯)(2017)。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Roger Crowley, 2005)

陳信宏(譯)(2012)。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台北市:時報文化。(歐陽泰 Tonio Andrade, 2011)

陳榮彬(譯)(2017)。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台北市:時報文化。( 歐陽泰 Tonio Andrade, 2015)

研究論文
Chidester, Michael (2020). The Bellifortis of Konrad Kyeser of Eichstätt ( Ms. Thott 290 2o) Retrived from Alte Armatur und Ringkunst: The Royal Danish Library Website: https://www.academia.edu/68328696/The_Bellifortis_of_Konrad_Kyeser_of_Eichst%C3%A4tt?fbclid=IwAR3RFWJXeWf0vAOh6QXV-YmwCC5jwzynJK4O64ptRoqyW9hrIewC6uSjW0o

Elsie, Robert (1986). An extract from The Bellifortis Text and Early Albanian. Retrived from http://www.elsie.de/pdf/articles/A1986Bellifortis.pdf?fbclid=IwAR1IvhIJWFoioXBlgETqV5yy1e8Q5XFTfGFWD9LwtX2l3eHxcg025k9Q5So

Heath, Ian (1982). HANDGUNNERS: An extract from Armies of the Middle Ages, volume 1. Retrived from Illustrations of Costume & Soldiers & Sites of Interest Website: http://warfarewest.x10host.com/WRG/Middle_Ages_1-68-70-Handgunners.htm

網路資料
Aquila Formosa: 【奇美文物】黑漆防禦鎧甲 — 半身甲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Bellifortis (Strong in War).
Wiktenauer: Bellifortis
Wiktenauer: Konrad Kyeser

--

--

Aquila Formosa

Aquila Formosa是一個歷史歐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簡稱HEMA)的練習與研究團體。目前主要研究項目為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武術,以日耳曼系統為主,同時會旁及部分Fiore系統,同時也會練習19世紀的英式軍刀。